当城市的打工人涌向上下班的地铁,或用电脑居家办公时,金汤力(化名)正坐在巴厘岛的海边,悠闲喝着椰子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工作结束后,他欣赏着眼前的海边落日,那抹浓烈的橘色令人震撼。
半年前,他住在墨尔本,经历了长时间的封控后,他将出行的首站订在了巴厘岛。如今,像他这样,利用网络数字手段完成工作、办公地点自由的人被称为“数字游民”。
这个概念,在十几年前被美国人蒂莫西·费里斯带入大众视野。他在创业过程中发现,互联网时代只要做好基础运营工作,就可以逃离繁琐的工作和固定的工位。在写作的《每天工作4小时》中,他将数字游民称为“新富人”。
这类人告别朝九晚五,是经济全球化和高速通信技术的受益者,过着“奢侈”的生活。这种奢侈体现在两个维度:可支配时间和可移动性。
过去三年,远程办公者增多,这种不限办公时长、地点的生活方式逐渐风行。据BBC报道,2020年年中,美国的数字游民数量较2019年增加50%,从730万增至1090万。旅游社交平台“蚂蜂窝”发布的《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》显示,超六成人渴望成为办公地点不固定的数字游民。
九派新闻与几位数字游民聊了聊。生活和工作难解难分后,他们之中,有人在泰国曼谷的咖啡厅里剪视频,有人在大理的洱海边教网课,有人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酒店里写稿。有人称现在没有了对世俗成功的焦虑,有人则陷入对收入的焦虑。有人为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感到快乐,也有人因频繁的迁徙和搬家而孤独。
应当如何看待生活和工作的关系,如何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方式,如何在约束和自由中学会取舍,他们分别做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以下是三位数字游民的讲述。
【1】在不断探索中追寻理想的生活方式
金汤力 33岁 数字营销
我从事数字营销,主要做社交媒体,包括 Twitter、 Facebook的运营。之前我在悉尼参加活动时,了解到数字游民这个概念。有一群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:他们在海边小城市(类似于大理)远程办公,享受生活。我觉得很有意思。
半年前,我在墨尔本经历了长时间封控,想出去看一看。当时选了很多地方,比如清迈、巴厘岛、海南。因为巴厘岛最近,直飞5小时可达,最后就去了巴厘岛。
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工作,要准备很多事情。机票、住宿、换外币,都需要安排好;要保证自己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,以及顺畅的网络;还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让生活不那么无聊。
数字游民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很多职业都可以实现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。比如自媒体、自由撰稿人,或者在平台上接单做翻译、虚拟助理、营销等。缺点就是不太稳定。我选择的还是在一家公司工作,它允许员工远程办公。
远程办公省去了通勤的时间。我之前从出门到办公室,大概要一个小时,我很讨厌在路上浪费时间。我们每个月还是会有KPI,每天固定时间开会,需要和部门对接。
在巴厘岛待了两个月后,我回到墨尔本,之后去曼谷待了一个月左右。目前我在国内,之后想在国内探索,比如到海南、大理、上海旅居,最好在每个地方待一个月。
我在巴厘岛和曼谷的工作状态,其实是不一样的。在巴厘岛,我会去共享工作空间,那里有很多数字游民的朋友,工作之后会有很多活动。我在曼谷更多是在酒店办公,完成办公后会参观名胜古迹,去夜市吃东西,四处游玩。
在共享办公空间,我开阔了眼界,也结交了新朋友。每个来共享办公空间的数字游民都很厉害,大家会定期举办分享会,有的人做电商,有的人是时尚博主。
共享办公空间。图/受访者提供
我在巴厘岛住过青年旅社、民宿和酒店。那里的气温在27度到30度之间,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下,大家的心态也很放松,交朋友是非常简单的。
那段时间,我完全没有孤独感,有时候反而觉得安排太满,想自己独处一会儿。我们经常在周四就决定周末要去哪儿,比如要去一个小岛、去潜水,或去一个漂亮的海滩,大家都会提前做攻略。
我的很多朋友打算常驻巴厘岛,计划在这里待三个月、甚至一年。我更喜欢去很多不同的地方,在这些地方待两到三个月。
相比于澳大利亚,东南亚的人工比较便宜,可以将琐事外包给别人,比如洗衣服、扫地、做饭。你可以腾出更多时间,专注在工作、社交和自我提升。
我在巴厘岛每月的花销是1.5万元,住宿是大头。如果去旅居,要至少准备5000人民币,应对衣食住行,此外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在巴厘岛做数字游民。图/受访者提供
每来一个新地方,那种新鲜感会让我忘掉孤独。周围总是会有很多朋友,也会在社交平台上认识新朋友。回到墨尔本的家,我反而会觉得孤独。
成为数字游民,让我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,它是一直在变动的,之后我也会去新的地方探索,这让我充满能量。
但探索也是有风险的,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家,很难避免被人坑骗。尤其是在巴厘岛这种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地方,购物、打车时你要学会去分辨,有没有价格过高。旅途中,更要注意身体,热带地区蚊子很多要注意防蚊,我曾经在那食物中毒,虚弱地躺床上两三天睡不着,很难受。
我还记得刚出巴厘岛的机场,没有订接机的车,在机场找了一辆车,事后发现他收的钱是原价的8倍。遇到的这些,其实都是小困难,如果你经济独立,有工作、有钱、有医疗保险。但有时会很烦人,需要花时间去解决。
有的游民家庭需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。我在巴厘岛,看到很多带着孩子的数字游民,当地也有很多国际学校可以入读。
我最看重的是个人职业的发展。有人选择裸辞去“穷游”,但有了半年到一年的空白期,这并不利于就业,数字游民则解决了这种空白期,因为一直在工作。
想成为数字游民,首先要在经济和精神上独立。其次,要很认真的选择职业,很多职业无法成为数字游民,比如审计、销售,公司不会允许你在别的地方工作。
再者,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职业技能。英语作为工作语言,是刚需,流利的英语也更能融入数字游民社区。当然,自己的专业能力最重要。
相对于“传统”社会价值观,数字游民可能是“非主流”。在巴厘岛,“非主流”反而是主流,大家不会太在意。
人是社会的产物,我发现到了巴厘岛,社会环境完全变化之后,就不会再有之前你在国内遇到的很多问题,比如说你要在什么年纪,去做什么样的事情。
【2】在不确定中建立确定
海岩 24岁 自媒体
我从 17 年就开始做数字游民。当时在东南亚背包穷游,接一些散活,写文案和做设计,但收入不稳定,没有办法支撑我继续去旅行。19 年我去上海,接洽一些客户,从那时我就一直在家工作。三年来,我都是自由职业的状态。
我不是一个安心做系统零部件的人,不想要在公司办公室坐着。去年6月我来到曼谷,来之前准备了大概一两万块。我主要做视频,以及小红书的日常的图文。办公场所是公寓或者咖啡馆。每天醒来,我会先喝杯咖啡,出去散散步。回来之后写脚本,写好了就录视频或者剪视频。内容发出去之后,我就下班。我会集中在早上把工作做完。
受访者供图
只要我把任务完成,其他时间就是自己的。内容生产还是需要一些张力和松弛感,而不是埋头工作。假设我今天不想拍,我可能就不拍,出去晒晒太阳,或者去运动。但要给自己一定的限制,订好截止日期。只要事情在往前推进,我就不太会焦虑。
这几年我一直在各国游荡,因为语言能力比较好,我交到很多外国朋友。我也会用一些社交软件,跟周边的人约着喝东西、游玩。
在一个国外的社交语境里面,大家比较放得开,人之间的距离更近。但频繁的移动会带来孤独感,要学会取舍。
我14岁就离开家了,没有上大学,16 岁辍学去了广州工作。我在国内住过十多个城市,短期或长期。去年6月,我从成都搬来泰国。
决定要出国时,我用了一两个月办理各种证件,卖掉所有物品,养的狗狗也给了朋友寄养。我有一种巨大的丧失感,原本一个熟悉的环境,突然全没了。那时能不能出境,都是一个问题,但跟派出所报备之后,还是顺利出来了。
我已经在泰国 8 个月了,明显感觉跟之前的朋友有物理上的距离感,毕竟大家每天在经历的事情和感触不一样。来到一个新城市,生活的一切都要重新建立。去年我发着烧,拖着箱子在找房,那个时候是最难的。做数字游民要承担更多的风险,那种孤独难以诉说。
有朋友问,“你出来到处玩,怎么找到工作?”其实这个过程没有想的那么难,是一个去了解信息、分配资源的过程。我觉得很多人不愿意付出,把代价想象得太大。简单来说,你还是要有取舍的。
我从小就脱离了社会评价体系,我跟家里的亲戚很早有了情感上或者是人际关系上的断离。现在我跟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。妈妈支持我做数字游民。
近年来,国内数字游民开始变多,但这个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。无论是上班,还是数字游民,都是路径,可能指向了你想要的目的或生活。
今年,我想去新西兰和澳洲住上一两个月,看能否办到签证。一直以来,我都在选择我的理想生活,只是在不断迁移。
接下来几年,我会拥抱不确定,在不确定中建立确定感,才是我觉得更适合的状态。
【3】享受工作与生活的融合
斯扬 法语老师 博主
在法国读研时,我就开始做自媒体了,实习工作也是在线上教育机构教法语。去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,我一边做线上的法语老师,一边做博主。
做数字游民,对我来说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。从17岁开始,我就在国外读书,疫情后,我在国内上了半年的网课。那段时间我带着电脑去了很多地方。我喜欢户外运动,喜欢攀岩,在桂林的阳朔和广东英德旅居了一段时间。
由于时差,我早晨去攀岩,傍晚开始上课。这段经历给了我比较大的体会:一台电脑就可以工作学习,想去哪儿去哪儿。这种生活状态我特别满意,后来才知道可称之为数字游民。
斯扬。图/受访者提供
成为“全职”数字游民之前,我在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上冲浪,认识了一个同龄人,他是一个典型的嬉皮士,生活状态非常原始。他平时主要设计纹身,又做一点音乐。他的生存处于物物交换的状态,和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,或者做技能交换。比如他帮别人做纹身,别人送他一块冲浪板。
那段时间,我教他中文,他教我弹吉他。他会正儿八经的把这些技能当作交换的筹码,靠着这种生活模式去环游世界。
斯扬。图/受访者提供
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触:人可以活的不那么物质,也不活在乌托邦里。他这种旅居的生活方式,可能不是那么有钱,也没有那么稳定,但是非常快乐,他给了我做数字游民的力量。只要你有技能,在哪里都能够生活。
很多人做数字游民,可能比较向往自由,不喜欢被办公室束缚。但对我来说,除了爱玩、喜欢到处跑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我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。听起来比较矛盾。做数字游民后我的时间很自由,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可以陪在家人身边,在家办公,不需要等节假日,或者拼凑假期,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。
我不会找特定的办公空间,在哪都行。家里、咖啡馆,甚至户外运动场地,架一个吊床,拿一把露营椅子,电脑一开就可以工作。一开始还容易被打扰,习惯之后我还挺享受这种工作和生活完全穿插在一起的状态。
在排课时,我尽量把法语课集中在一起,要么早一点,要么晚一点。有时可能一天授课4个小时,结束后就去野外攀岩,在车上剪视频,休息时有灵感了就在手机上写文案,没有严苛的工作计划。
从去年9月份开始,我大部分都在广州的家里,有时回长沙老家,去桂林阳朔攀岩,在海南万宁冲浪,这四个地方来回走。期间还去内蒙古自驾游了半个月。当时有一个月在万宁,我在冲浪酒吧、咖啡馆做义工。这个阶段的生活状态很理想,如果能够收入稳定一些就更完美了。
做博主和法语老师完全可以满足我的生活开销。教法语我是签了补习机构的兼职合同工,平时线上补习。法语课的资源好找,可以自主排课安排上课时间。但自媒体的确是很不稳定,有时一两个月的收入会很多,有时三四个月都很难有商业合作。
我现阶段最困难的是收入不稳定,有时会有工作和收入上的焦虑。我想找一些可以远程办公的公司入职,想尝试一下稳定的,可以远程办公的形式,可能会缓解我对收入不稳定的焦虑。
我和父母达成了协议,如果数字游民这种工作方式能够为我带来稳定的收入,他们会一直支持我,我会一直坚持下去。希望以后能有一半时间在欧洲或者其它国家旅居,有一半时间在国内陪家人,这是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。
我觉得数字游民这种工作模式,条件还挺苛刻的。我男朋友也是自由职业者,我俩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一样的价值观,会享受一起流浪的感觉,旅途中有个伴儿。但是如果你有另一半,两个人一起生活,一个是数字游民,另一个需要固定上班,我觉得这种状态是没有办法正常相处下去的。除非两个人处于同一种工作模式,关系才有可能保持下去。
之前有看过我视频的粉丝,他们在大厂工作,后面就辞职了,在家无所事事,觉得生活无趣,没有成就感,又回去上班了。为此我以亲身感悟专门做了一条视频告诉大家,不要盲目去做数字游民或者自由职业者。
做数字游民首先需要忍受相对不稳定的生活状态,如果你一个月没有收入就会变得超级焦虑、超级不安,这种心态真的很难坚持下去。
其次是心理承受能力要强,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不支持你,觉得你这种追求是天方夜谭,其实你很难坚持下去。
另外,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和充满热情的兴趣爱好,是让生活十分充实的前提条件,不然你会觉得无所事事,生活毫无动力。
九派新闻记者 李沐曦 实习记者 湛泽梅
【爆料】请联系记者微信:linghaojizhe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Copyright 2015-2022 起点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